close
心靈雞湯,必利勁,必利勁

,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

前陣子,有個朋友出了新書,辦了幾場線下見面會。沒空去,就線上給她道了聲賀。

她說:你的書究竟什麼時候出啊?其實你的文章那麼多,拿一些出來,改一改,不就可以了么?省力多了。

我說:算了,我還是希望有區分度。公開的文章,出版的書,付費課程,這些內容可以有交叉,但一定不能照搬。不然讀者會罵我,我自己良心也過意不去。

她很惋惜:這也太累了。那麼多的文章呢,可惜了。

真的可惜嗎?

其實未必。

熟悉我的朋友,大抵都知道我有一個原則,叫做「輸出倒逼輸入」。

什麼意思呢?

我有一個習慣,一樣東西,學到手,如果不能立即用起來,就會覺得非常難受。反過來,抱著「用起來」的目的去學一樣東西,學習的過程會特別趣味橫生,哪怕長時間浸淫也不覺得疲勞。

我是14年開始在知乎寫東西的。那時,工作開始漸趨平穩、無聊,另一方面,又發現心理學無論在工作中、還是生活里都很有用,於是,開始自學心理學。

學習的過程很無聊,怎麼辦?寫出來。

那段時間,在知乎林林總總寫了二三十萬字,其實不僅僅是文字輸出,也是我學習心理學的筆記。

寫的時候,會碰到很多有趣的問題。為了解答這些問題,會去查書、查資料,拓展知識網路。隨後把文章寫出來,儘管沒多少人看,但成就感仍然是無可比擬的。

就這麼一步一步,啃了幾百萬頁心理學的相關著作。

得益於這幾十萬字,不但認識了許多朋友,也有了第一批忠實的讀者。而且,開始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。

可以說,現在在自媒體上的積累,都源於在知乎的這段收穫。

我想說的是什麼呢?

我寫過的幾十萬字,看似是一次性的,沒法再利用,但其實並沒有浪費。

因為,寫作的過程,就是不斷打磨思維的過程。

對我來說,寫作的最大成果,不是這幾十萬字,而是在這個過程中,不斷豐富的思維、經驗和知識體系。

這就是我的護城河,也是後面一系列產品的基礎。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犀利士 www.5mg.tw

吉姆·柯林斯在《從優秀到卓越》中,用了一個概念來形容這種現象,叫做「飛輪效應」。

他說:想像一個飛輪。當你一開始推動它的時候,你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。但是慢慢的,你每一次推動它,所花費的力氣,都會轉化為飛輪的能量,讓它每一次轉動都比前一次快。

到最後呢,它會自己轉起來,越轉越快,不再需要你去推動。

這就是許多公司獲得成功的祕訣:

它們每一次的突破和業務拓展,並不是雜亂無章的,而是能形成一個體系,彼此支撐。

等這個體系發展壯大,就能依靠彼此的驅動力,自己運作起來,取得源源不斷的收入。

最經典的例子,是亞馬遜。

2014年度致股東的信中,貝佐斯寫了這麼一段話:

亞馬遜現在有三個最核心的業務:Prime(會員)業務;Marketplace(第三方賣家平台)業務;以及 AWS(雲服務)。

貝佐斯認為,這三塊業務,是亞馬遜的三大支柱。

那麼,這三個業務如何協同到一起呢?

簡單來說:

物美價廉的 Prime會員,能夠為亞馬遜帶來巨大的流量;

有了流量,就會有更多的第三方賣家來開店,從而會員們能夠選擇的商品也越多;

而這兩者,又會提高亞馬遜的議價能力,降低自營商品進貨成本,讓利給消費者。

這時,第三方賣家發現,亞馬遜自營賣得比自己還便宜,怎麼辦?只能削減成本。這個時候,亞馬遜就找到他們,說:

我們提供全套的物流、倉儲和系統寄存(AWS)服務,可以大大減少你們的成本,也可以讓會員得到更多實惠,來不來啊?

商家們當然點頭答應。

於是,事就這樣成了。

用一張圖來表示: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必利勁

你會發現,飛輪效應,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良性循環」,或者叫「馬太效應」。

一開始建立這套體系,可能需要克服很大阻力,甚至遭受一段時間的虧損。但只要撐過去,體系建立起來,它就會以驚人的速度運轉,獲得百倍、千倍的回報。

它會成為你的護城河,幫助你抵抗競爭者的打擊。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雙效液態威而鋼

再舉另一個假想中的例子:知乎。

知乎一開始採取邀請制,請來了一批高質量的用戶,這批用戶創造了許多高質量的內容;內容多了,就會吸引大量普通用戶;用戶基數上來了,知乎再推出付費模式,給予內容生產者回報。

如果付費模式做得好,可以有三個作用:

第一,對普通用戶和站外用戶產生激勵效應,吸引他們創造高價值內容,進入頭部圈子;

第二,對消費用戶產生吸附效應,提高他們的忠誠度和粘性;

第三,提高平台整體的調性和知名度,讓知乎成為中文網路舉足輕重的內容源。

而平台整體的調性提高了,用戶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也會進一步提高。

到了這個地步,盈利就已經很簡單了。

這就是一套非常理想的商業模式。

當然,構想很簡單,實際操作起來千難萬難。知乎沒有做好,導致整個「飛輪」斷掉了。這也是沒辦法的事。

為什麼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是風光一時,但2-3年就跌入谷底?其實,相當一部分原因,就是沒有用好這一點。

他們沒有利用好自己的優勢積累,貿然擴大業務、轉型,導致已有的用戶,不斷洗牌、淘汰,又重新去吸納新的用戶,與別人進行競爭。

你可能成功一次、兩次,但很難一直成功下去。

所以,做互聯網經常有一句話,叫做「轉型死,不轉型也死」。怎麼存活下去?

很大程度上,就看決策層的思路是否足夠清晰,能否抵抗住壓力和外在的誘惑,建立好自己的護城河。

像我所知道的一家互聯網公司,一度也是行業標杆,後來元氣大傷,一度跌到谷底。什麼原因呢?就是因為投資人壓力太大,決策層病急亂投醫。

拿到融資之後,將原有的團隊擴大了一倍,並多方下注,什麼火押注什麼。後來甚至制定了一個規定:任何項目,三個月看不到營收,就砍掉,資源調去別的項目。

這些舉措,導致了什麼結果呢?

1)招人太急,素質和風格差別太大,難以融入團隊,導致內部出現分歧;

2)業務太散,最多的時候同時有七八條線在進行,且彼此之間沒有任何配合,全部需要投入資源,導致捉襟見肘;

3)時間太短,大多數項目需要長期布局,三個月見效基本不可能,導致大量項目立項了又砍掉,許多資源用在料理後事上。

這一來一去,就耗損了一年多時間,不但顆粒無收,還裁掉了一大部分人,許多老員工也紛紛離職。

它最大的問題,就是業務、項目、團隊之間,無法形成體系。不但無法互相支撐,反而不斷扯皮、搶奪資源。

如果能重來一次,更好的做法是什麼呢?是立足於現有的優勢上,深挖用戶的多層次需求,先集中資源到一條線上,花半年到一年,建立起一套能夠自給的體系,這就是公司的「護城河」。

然後,再基於護城河,慢慢向其他方向發展、蔓延,構建全套立體的產品線,讓用戶和產品之間形成良性循環。

當然,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了。按這樣操作,也未必能成功。

但這種思路,應該是決策時予以考慮的。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
其實,飛輪效應,不僅僅是在商業中,在每個人的工作和職業規劃里,也是適用的。

我經常說:最好的工作是什麼?是行業趨勢、個人目標、特長,三者的統一。

這三者之間的夾角越小,越理想。如果完全重疊,構成一條直線,那就是最完美的。

當然,大多數人未必能看得到行業趨勢,也未必有明確的目標,那麼,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?

答案也很簡單:做自己最擅長的。讓它去產生價值。

哪怕你就擅長做飯,也可以思考:如何能提高它的價值?如何能將它與市場聯繫起來?如何讓它成為你的個人名片?如何憑藉這個優勢,做到「不同」?

這裡可以參閱:

與其做到最好,不如做到不同

工作的本質,是提供價值。而涉及價值,就一定會有市場競爭。

同一個職位,你和他能力相近,他比你年輕,比你便宜,老闆肯定要他。同一個需求,你們兩個團隊都能做,誰名氣比較大、口碑好,客戶就用誰。

無論是上班,還是自由職業,都一樣。

未來的趨勢,是智能化、晶元化、分眾化。在這樣的時代里,你的資本是什麼?只有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和成功積累。

扎得越深,觸角伸得越遠,你就越能夠建立自己的「飛輪」和「護城河」。

到那時,你就不再需要企業和平台了。

你的護城河是什麼?

最後,提供幾個小建議,希望對你有用。

1.明確目標

雖然已經說過很多次了,但還是要強調:明確目標的重要性,提到多高都不為過。

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,就很容易像前面提到那家企業一樣:花了很多資源,投入了很多地方,到投來卻發現一樣都用不上,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。

而如果有一個目標,至少這些資源,可以堆積起來,或多或少地起到平台和助推的作用。

它們會成為你的一個「飛輪」。

哪怕到最後,你發現目標錯了,也不要緊,你至少還有一個可以依託的基礎。

退一步,重新再來,也不是那麼難。

衡量一個人優秀與否,在於什麼地方呢?不在於他擁有什麼,而在於,奪走他現有的一切,他能否快速掙回來。

2.快速行動,小步試錯

有一段時間,我很害怕行動,因為總覺得自己考慮得不完善,希望到位了再去做。

後來發現,這是極其錯誤的做法。

一個行動,只有做出來,實體化,它才會產生切實的影響。你才能從中真正去找到問題、障礙和心得,這些都會成為你的經驗。

拿寫書來舉例。我大部分時間花在什麼地方呢?思考,推翻,再重新思考,再推翻。到頭來發現,一年過去了,什麼進展都沒有。

但是,一旦把草稿寫出來,哪怕過後要大改,它們也能成為很好的素材和警示。

上個月剛定下大綱。這版大綱怎麼來的?不是在腦子裡想出來的,而是不斷寫出來、打磨修改,最後確定的。

一步步走,只要方向沒有錯,每一次前進,都會成為「飛輪」的推動力。

3.做一個 Done List

做時間管理,不但要做 Todo List,更要做 Done list。

怎麼做呢?定期寫下你這段時間做成了什麼,以及,這些產出,對你將來的發展,有什麼價值。

定義一個人價值的,是他的產出;而定義這些產出價值的,是長期來看,它能否進行積累,不斷堆高你所處的高度。

我從第一家公司離職,很大程度上,就是因為:我在這裡做的事情,對我長期來說,意義不大。

我服務的客戶已經夠大了,局限於公司和行業,能接觸的業務也已經到了上限。繼續做下去,無非是服務2家、3家、5家的區別,有什麼意義呢?沒有。

所以,我果斷跳去互聯網公司,就是希望能儘快接觸到品牌核心的東西,站在更高的層次,做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。

不妨養成這個習慣,每周做一個總結,列出你這一周來所做成的事情,並問自己:

這些事情有什麼意義?

他們能否提升我的高度?

我將來可以憑藉他們去做什麼?

如果一連幾個月,答案都不如人意,也許,你就該試試其他機會了。


早洩怎麼辦,男性攝護腺,陽痿怎麼辦,提高性能力,健康飲食

樂威壯哪裡買最便宜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心靈雞湯 的頭像
    心靈雞湯

    心靈雞湯

    心靈雞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